在中国历史上,清正廉洁的官员总是深受百姓敬仰。唐朝德宗年间,就有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名臣陆贽,他的廉洁程度之高,甚至让皇帝都忍不住劝他适当收礼。这位被誉为大唐第一清官的宰相,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让我们从陆贽的家乡说起。
在今天的上海郊区,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——风泾。这座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吴越时期,最初名为白牛镇,后改称清风泾,寓意着要教导当地百姓清清白白做人。如今漫步古镇,仍能看到不少吴越时期的遗迹。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镇,却培养出了三位六部大臣和两位宰相,其中就包括唐朝名相陆贽。
陆贽在唐贞元八年(792年)出任宰相,虽然身居高位,却始终牢记家乡清清白白做人的祖训。在风泾古镇,至今还保留着陆宣公祠堂、陆宣公桥等遗迹,这些都是当地人为纪念这位清官而建。要知道在古代,只有立下大功的人才有资格建祠堂,足见陆贽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。
展开剩余59%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动荡不安。唐德宗继位后,面对藩镇割据的烂摊子,采取了强硬政策,结果引发更大危机。在朝廷财政困难时,当时的宰相竟向商人借钱、加重赋税,导致民怨沸腾。危难时刻,是陆贽挺身而出,每天为消沉的皇帝起草上百份文书,还不断进谏劝诫。虽然唐德宗起初嫌他唠叨,但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,颁布罪己诏化解了这场危机。
陆贽的清廉程度令人叹服。在他母亲去世回乡守孝期间,各地官员纷纷带着礼物前来慰问。这些礼物虽不贵重,但陆贽一律拒收,甚至闭门谢客。唐德宗得知后,特意下密旨劝他:爱卿多少收些小礼物吧,否则会得罪同僚,影响日后工作。但陆贽坚决回绝,他认为收礼就像打开贪欲的闸门,最终会酿成大祸。
即便生活清贫,陆贽也坚持不受分毫。守孝期间,他全靠朋友接济度日。可惜这位忠臣最终因与皇帝政见不合被贬。直到唐顺宗继位,才想起要召回这位昔日的老师,但为时已晚。陆贽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官,他的故事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龙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